福清光饼_福清光饼的做法 - 福建小吃特产 - 香哈网

福清光饼

健康养生2406浏览
福清光饼

简介

福清光饼又称“光饼”、“缸饼”,是福清沿承福州“麻饼”的基础上改良烤饼,是福清传统风味小吃之一,在福清所有小吃中,声名最响,影响范围最广,文化内涵也最丰富。福州人称之“福清饼”,其色、香、味俱备。
在福清,嫁女第二、三天,第一次请女婿、女儿回门叫“请头走”,还要买上100只“缸饼”做为“年婿(女婿)饼”呢。此风俗至今还在流传。
“缸饼舞”流传于渔溪一带。原为戏曲舞蹈,有一定的故事情节,是戏曲剧团在乡镇演出时招徕观众的开锣戏。“缸饼舞”属于一般的劳动技能性民间舞蹈,也表现“缸饼”制作的特殊流程。舞蹈表现老百姓点火、烤炉、贴饼、烘饼、铲饼5个制作过程,具有节奏感强、动作幅度大的特点,音乐及动作则具有民间戏剧特色,有“小射雁步”、“骑马步”、“八字跳”等。“缸饼舞”是由当地民间流传的儿童游戏舞蹈“拍饼舞”、“顶箩舞”演变而来。“拍饼舞”和“顶箩舞”的产生当同时随着福清饼业的兴起、繁荣和发展。
“缸饼”加工工艺与福州“麻饼”同出一辙,唯一区别饼中央无孔。因此饼坯在烘烤时无法将饼中的气体排出,使烤制的饼成半球形。还有“缸饼”烤制炉器与西域烤“馕”炉器极其相似,西域烤“馕”炉器全没入地下,而福清“缸饼”烤制炉器半没入地下,为立式烤制,福州“麻饼”而用卧式高炉烤制。

历史文化

“光饼”是福州传统名点,古时,福州书生晋京赶考,也往往身带“光饼”作为旅途充饥之物,由于它便于携带、便于就食、便于保存,故成了物美价廉的“三便干粮”。
此外,福州人每逢祖先祭日与每年清明节扫墓时,在众多的供品中都少不了“光饼”,它成了人们怀亲念祖的一种鲜明的地域民俗文化。
从历史而言,制作简易的“光饼”在前,即所谓戚继光将军下令赶制的行军杀倭的干粮。从“光”字而解,既指饼形、色泽的特征,当然也包含传自光州固始及也含有纪念戚将军的“光”,饮食文化的内涵丰富深湛,很有历史风采。据《福州府志》记载:明嘉靖四十二年(1561年)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,见连日大雨滂沱,军中不便升灶埋锅,遂下令烤制烧饼,穿孔挂于将士胸前,作为干粮。

做法

在福州,人们通常把饼面没有芝麻的叫“光饼”,有芝麻的叫“麻饼”。但在距福州60公里的福清市,人们则把饼面有芝麻、中间无孔的叫“缸饼”。要论“津津有味”,比较起来,还是福清人做的缸饼略胜一筹。福州人做光饼,从前一向用木炭烘炉,现在为图省事,多半改用电烘箱烤了。而福清人做缸饼,至今还保留着自己的一套,不但新鲜,而且有趣,夸张点说,简直可称之为融音乐与舞蹈为一体的劳动艺术。他们烤缸饼用的是一口高近两米、直径约有一米的外裹黄泥的大缸。先用成捆的松枝在缸内点起冲天大火把缸壁烧“白”,缸底只剩余烬,然后把做好的饼胚,由两人合作,伸手入缸,飞快准确地贴在缸壁之上,若是迟缓一点,就怕那光着的手臂要烤出泡来。由于烤光饼时面对着的是一只大火缸,所以不分冬夏,两人都打着赤膊。他们一个递胚,一个接胚往缸里贴,身子一伸一欠,一俯一仰,动作敏捷,配合默契,再加噼噼啪啪的贴饼声,仿佛音乐伴奏,节奏感十分强烈。不消十分钟,几百只缸饼便全部贴完,然后再用炭火慢慢把饼烤熟,真是叫人大开眼界。在这种大缸里烤出的缸饼,只只金黄,十分香脆。

相关菜谱

热门菜谱

晚餐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