馓子是一种油炸面食。在西北地区都有吃馓子的习惯。一般汉族在腊月底制作,过年时招待客人,在正餐前食用。回族、撒拉族等一些少数民族的群众,在每年欢度传统的“古尔邦节”、“尔德节”、“圣纪节”,以及婚丧大事中,都把馓子作为待客的主要面食品。在宁夏各地,每逢节日喜庆,回族妇女同胞便各显身手,做出图形各异的多种馓子,点缀节日气氛。
馓子是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的的风味名点之一。在古尔邦节和肉孜节,家家户户的餐桌上,都有一盘黄澄澄的多层的圆柱形的油馓子。
当客人来到的时候,宾主互致节日问候。客人入座后,笑容可掬的主人首先掰下一束油馓子递到客人面前,然后斟上香喷喷的奶茶或茯茶,殷勤地给客人泡上主人喜欢食用的新疆石河子产的方块糖。客人吃着油馓子喝着茶,主人高兴地连声说:“热合买提,热合买提。”(汉语“谢谢”的意思),感谢客人的光临。馓子色泽黄亮,香脆味甘。过春节,有的汉族人家也请少数民族邻里巧手帮做油馓子,用以招待兄弟民族客人,可见油馓子亦成为各族人民共同喜爱的名点美食了。
馓子,苏东坡在徐州的时候,喜欢吃这种馓子,在他的《寒具诗》中写到,“纤手搓成玉数寻,碧油煎出玉黄深,夜来春睡雾轻重,压扁佳人缠臂金。”其中寒具是馓子两汉时期的别称。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说炸馓子:"以糯粉和面,入少盐,索索扭捻成钏之形,油煎食之"。馓子也被百姓作为一种重要采用,徐州民间常用馓子泡汤,伍以延胡索,苦楝子,治疗小儿小便不通;地榆,羊血炙热后以馓子汤送下,治疗红痢不止。尤其产后妇女,月子里红糖泡馓子,利于散腹中之淤。
不过最常吃的吃法,是用烙馍卷之。烙馍既不同于北方的单饼,也不同于很多地方都有的煎饼。烙馍作为一种徐州特有的面食,已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。相传楚汉相争时,刘邦率兵与项羽作战,因刘邦的军队纪律严明而深受徐州老百姓的拥戴。为了能让行军途中刘邦的军队吃上一顿饱饭,徐州的老百姓急中生智,发明了这种既简捷快速又方便实惠的面食。
馓子是用白面为原料,稍加盐和调料,和面时要用比较大的劲道,最好能再加一些鸡蛋或者植物油,可以使馓子更香脆;把和好的面擀成面饼,再把面饼搓成细条(越细说明手艺越好),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,酥脆可口。